大理特产(大理的这个“宝藏特产”是返程必带单品)
春节假期结束,在短暂的重逢相聚后,很多回乡过年的游子已陆续返程。而对于那些被大理美景所吸引的游客来说,大理的梦幻之旅也即将要画上句号。美景和乡愁虽不能直接带走,但大理的特产却能够承载这份美好记忆,成为赠予亲朋好友的独特伴手礼。在这琳琅满目的大理特色礼品中,乳扇无疑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选择。
自古以来,大理素以钟灵毓秀、物华天宝著称于世,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孕育了大理蔚为大观的饮食文化。一方水土涵养一方饮食,乳扇就是大理丰饶物产中的典型代表。
乳扇是大理白族人民的风味食品,以新鲜牛奶和发酵酸浆制作而成,因形如扇状,故名乳扇。民谚“云南十八怪”中,大理乳扇美其名曰“牛奶做成片片卖”。乳扇作为大理的一道特色美食,承载着白族人民深厚的情感;这份独有的牛乳鲜香,是家的味道,亦是萦绕在舌尖上挥之不去的乡愁。
据传,公元1253年,忽必烈南征,随军的色目人后裔落籍大理,也为大理带来了更为先进的畜牧经济及乳制品制作技艺。到了明、清时期,关于乳扇的食用和制作已广泛见诸史料:明朝杨升庵所编纂的《南诏野史》中就有“酥花乳线浮杯绿”的记载(此乳线即乳扇的早期叫法),清代《咸丰邓川州志》记载:“凡家喂四牛,日作乳扇二百张,八口之家足资俯仰矣。”如今,乳扇已成为大理各族群众喜爱的美味食品,随着电视剧《有风的地方》热播,乳扇也被成功安利给了全国各地的朋友们,凡是到大理旅游的朋友总会慕名前来尝尝。2022年12月,乳扇制作技艺被列入云南省第五批省级非遗项目名录。
在大理,很多村寨都会做乳扇,乳扇的制作过程充满趣味性。首先要准备一碗酸浆,这酸浆往往来源于上一次做乳扇时从牛奶中分离出的水分;然后在盛好的鲜牛奶中倒入酸浆,慢慢升温熬煮,待鲜牛奶逐渐凝结后,由制作者如同揉面一般揉成“奶饼”;最后,把“奶饼”拉薄,一层一层斜着缠绕在两根并列的木棍上,好似折扇一般。
如果天气晴朗,气温稳定,头天做的乳扇第二天中午就能晾干到恰到好处的软硬度,这时的乳扇成品就可以下架了。优质的成品乳扇,色泽乳白略带微黄,表面泛油光,飘散乳香,令人馋涎欲滴。经验丰富、手法娴熟的乳扇制作者,即使不用测量工具,全凭手工也能保证每一片乳扇大小相近、厚薄相宜,甚至重量的差异也能控制在毫厘之间。
乳扇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吃法也是各式各样的,生吃、干吃、油炸、煎烤均可,夹沙乳扇膨酥,入口即化,是大理白族地区待客的必备名菜。其中,大理古城的烤乳扇最为有名,将乳扇切成条状,涂上玫瑰酱或炼乳,然后放在小火上烤,烤的过程中或用木棍挂住被烤软的部分,边卷边烤,制作成筒状便可食用。同时,乳扇也可切碎后加进白族三道茶中的第二道甜茶里饮用。
一直以来,乳扇作为大理有名的地方特产,是宴席之珍馐,馈赠之佳品。由于方便储藏和运输,乳扇作为大理的“饮食名片”,远销滇西北藏区及东南亚各地。
如今,乳扇制作技艺在近年来也成炙手可热的“深度游”体验项目。乳扇做出来是产品,传下来的是手艺,除了眼前的产品变现,它以独特的形式,“复活”在旅游市场。不仅是大理本地人,就连外地游客也络绎不绝。这也开辟出了“非遗” “旅游”的发展新路子。
丰富多样的非遗构成了大理市独特的文化底色,未来,大理市也将继续发挥独特的非遗优势,坚持文化自信,守正创新,用创新创意,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将文旅融合进一步推向纵深,将非遗更好地传承下去。
编辑:陈丝华
值周:胡亚玲 张辉
主编:李胜
本文 htmlit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0517w.org/news/27024.html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