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赤枯病(水稻赤枯病防治)
水稻坐蔸即是水稻“赤枯病”,是水稻生产上常见的一种生理性病害。叶片上产生大小不等的赤褐色铁锈状斑点,严重时聚合成斑块或条状;斑点最先从下部老叶尖端产生,然后向下逐渐变赤褐色,最后全叶枯死;由下部老叶逐渐向上部叶片蔓延,严重者全株只有少数新叶保持绿色,远望似火烧状。 水稻坐蔸后对产量的影响很大,一般可造成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50%以上。引起水稻坐蔸的原因比较复杂,往往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发病后防治见效缓慢。
病害类型水稻秧苗在移栽后生长状况不正常,表现为稻株簇立,叶片僵缩变小。叶色返常,有的出现赤褐色斑点或呈赤红色。生长停滞,分蘖很少发生,根系生长受阻等现象,通称为坐蔸,有的群众又称之为“下涝”。1、冷害型
多发生在烂泥田、深脚田、冷浸田、背荫田,因土温低或早栽遇寒潮侵袭所致。症状:栽后迟迟不返青,不走根,根系老化,呈褐色、软绵,根少而细,活力受阻、生长慢,叶片直立,近尖端有不规则的褐斑,并沿边缘逐渐向基部扩散,脚叶变黄,株形矮小。
2、缺素型
由于缺乏营养元素而引起,死黄泥田、白鳝泥田缺钾;硝田、冷浸田缺磷;碳酸盐紫色土、大肥田及长期大量施用磷肥的田缺锌。由于缺素,导致秧苗生理代谢受阻。
症状:缺磷的田块,秧苗新根少,根系细弱,根褐黑色,秧苗呈刷帚状,叶片暗褐色;缺钾的田块,根系生长弱,叶短、暗绿色,老叶上有赤褐色斑点,叶片易折断,主叶脉发黄;缺锌的田块,秧苗心叶卷曲,不易抽出,苗期叶面出现失绿条纹,根短而少,叶片发白,叶片呈掌状排列。
3、中毒型
多发生在长期淹水的深脚田、土壤通透性差的冲槽田、烂泥田、房前屋后的大肥田或残留、施用大量未腐熟的有机肥等,由于长期淹水,还原有毒物质积累、未腐熟的有机肥发酵产生有毒物质使稻根中毒。
症状:秧苗发黄不转青,根褐色逐渐变黄,软绵萎缩,老叶发黄,叶上有红褐色斑点,严重时全株下部叶片变红,成片或成团发生,秧苗呈现蔟立状。
4、水淹型
发生在排水不畅的落窝田,洪水把秧苗心叶淹没时间较长,使水稻窒息而死亡。淹没轻微的水稻心叶没有死的可以采取排水晒田,适当增磷、钾肥秧苗可以好转。严重的水稻心叶死亡,无法挽回,水稻基本绝收。
5、虫害型
稻摇蚊在水稻田里大量繁殖幼虫,严重影响水稻根系发育。稻摇蚊的成虫群众称为蚊毛子,幼虫称为红线虫,以幼虫为害水稻的幼根和幼芽,造成水稻浮苗,并取食未发芽的种子胚及胚乳,使种子不能发芽,水稻秧田和直播田受害严重。成虫为小型蚊子,翅短于身体,停息时前足举起,上下摇摆。幼虫红色或淡黄色,前胸腹面有一肢状突起。
防治方法由于坐蔸的原因很多而复杂,常常一块田多种原因并发,因此应因地制宜综合防治。一般有以下几种防治措施:1、冷害型防治
培育以旱育秧为主的壮秧,增强抗寒力;烂泥田、深脚田、冷浸田采用半旱式栽培,提高土温;开沟引开冷浸水;浅灌、排水晒田、增温通气,减轻毒害。
2、中毒型防治
采用半旱式栽培,改善土壤通气性,减少还原有毒物质,多施有机肥 ,不施未腐熟的有机肥,绿肥要早翻埋让其分解腐熟;排水晒田、增温通气;施用石灰中和毒物,增施磷、钾肥、灰肥增强抗逆力;浅水勤灌。
3、缺素型防治
烂泥田、深脚田、冷浸田采用半旱式栽培,根据坐蔸类型及时补充速效氮、磷、钾肥和微肥,我区应特别重视补锌肥,如缺锌的田亩用硫酸锌(含锌20%以上)1—1.5公斤撒施,或0.5公斤兑水75公斤叶面喷施。有机酸过多的田块撒施草木灰或石灰中合,同时在施用以上肥时可配合喷施用磷酸二氢钾、促丰宝、复苗粉等。
4、水淹型防治
新修和疏通排洪道,减少洪水淹没时间,水退后及时冲洗秧苗上的泥浆,尽量把水位降低。
5、虫害型防治
防治稻摇蚊:排水晒田2-3天,可抑制稻摇蚊幼虫的为害;改水育秧为旱育秧,能够减轻稻摇蚊的为害。
药剂防治
①亩用90%晶体敌百虫100-150克,或者80%敌敌畏150毫升,兑水50公斤,在稻田浅水的情况下喷雾。
②把田水排干后,停一天,在进水口挂一个装有敌百虫的小布口袋灌水,当灌溉水深3-4厘米左右时,停灌堵上进水口,12小时后可杀死幼虫。
③每亩用30%乙酰甲胺磷乳油100—150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保水1—2天,可以兼治其它害虫,效果很好。
来源:农广在线农科讲堂
本文 htmlit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0517w.org/news/25866.html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