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磅等于多少公斤(作为现代化大都市的香港,为何保存了深厚的民俗传统)
李明洁 建投书局供图
11月4日下午,“建投读书会·澎湃北外滩”第十二季【明珠共潮】系列读书会在建投书局启幕。活动当日,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教授李明洁来到建投书局,以“香港非遗”为都市样本,讲述在全球化、现代化的时代浪潮中,如何坚守城市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维护民间社会的活力和民众的文化认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上海经济贸易办事处对本次活动给予了特别支持。
香港是全球航运、贸易与金融中心,是高度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而与此同时,香港也保有着相当原真性的中华传统,民俗节日在地方社会仍然蓬勃而有生命力。大澳龙舟游涌、大坑舞火龙和长洲太平清醮等颇具香港地方特色的民间信俗活动,已经被香港特区政府独立申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港非遗”所承载着的地方性知识,以其真实的社会连接,存续着文明香火,成为“非常香港”的文化景观。
与现场读者互动。 建投书局供图
关于香港,李明洁首先讲到了香港旅游的标志——维多利亚港的红帆船。这艘木质红帆船名叫“鸭灵号”,以其两头翘起的元宝造型和鲜红的鱼鳍形船帆,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李明洁介绍说,“鸭灵号”原本是一艘渔船,约于1950年代在澳门建造,由一名香港渔民拥有。在当时,它是一艘很时尚很豪华的渔船,为这个家族服务了30年。到了1970年代,香港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渔业不再是香港的支柱产业,很多渔民也不再使用渔船。于是1985年,一个英国人买下了这艘船,他把这艘船租给了香港旅游发展局的前身,即香港旅游发展协会,而后它为维多利亚港在这里服务了20年。2014年左右,这个英国人决定落叶归根返回故国,这艘船也沉到了水下。这时候,一个从事旅游业的香港人看着可惜,就把这艘船买了下来,从淤泥里打捞出来重新装修。2015年,焕然一新的“鸭灵号”重新回到了维多利亚港。
“当我们看到这艘船时会感到很亲切,因为它承载了普通人的家族故事,有香港人的记忆,还有很多人看着它在维多利亚港的场景。”李明洁说,作为民俗学者她非常喜欢这样的故事,能够让她从这种微观的历史看到社会的大转折。“这些有血有肉的故事,比起我们建造起来的城市景观,更能说明一个社会的真实发展过程和这个社会中的人的一些真实的心理和愿望。”
大坑火龙巡游至跑马地(2003年9月12日)。 李明洁 图
正如这艘红帆船的故事一样,在现在的香港,依然有一些有历史的,又仍然活在当下的事件,那就是香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李明洁告诉现场读者,香港从2011年才开始申报和评选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个香港地区有12个国家级“非遗”项目。除了音乐、戏剧、工艺、技艺、舞蹈之外,香港还有6个民俗被纳入到了“非遗”项目。李明洁着重讲解了其中的4个,即大坑舞火龙、大澳端午龙舟游涌、长洲太平清醮和盂兰胜会。
大坑舞火龙是香港庆祝中秋节的一项民俗活动,在这一天人们聚在一起庆祝阖家团圆,因此它还有个名字叫“庆团圆”。游客很容易就能看到舞火龙的绚丽场面,因为它通常在铜锣湾举办。龙有220英尺长,龙头有48公斤重。龙身上插的香有1.2万支,并且全部都要点着;而且中间还需要换一次,因此一个晚上就需要耗费2万多支香。这样的一条龙需要300多人轮流举起和舞动,并且活动会持续三晚(八月十四、八月十五、八月十六)之久,是一场非常声势浩大的民俗活动。
至于大澳端午龙舟游涌,它是香港的端午民俗,本质上是一个祭祀活动。香港人在五月初四就要先到庙里建造一个船坞,把15米的龙舟放在里面。到了五月初五端午节当天,再把龙舟推出来接神。与内地的龙舟不同的是,香港的龙舟后面会拖一条船,船里供着神像,所谓“游涌”是指游神。游涌不要求速度,而是要把所有位置都要走到,完成后,大家才开始赛龙舟。之后将神像送到各个庙里,人们再聚餐。
而长洲太平清醮在每年四月初八举行,这个活动的目的在于清洁超自然环境,超度孤魂野鬼,使社区有一个新的开始。该活动最受瞩目的项目为抢包山和飘色巡游,其中曾多年停办的抢包山民俗活动已自2005年起改以抢包山比赛形式举行。所谓“包山”,就是包子堆成的山,一共三座,每个包山里都有6000个包子。等到请神来净化之后,一声锣响,当地的青壮年男性就会越过高山去抢包子。而飘色巡游,是指由身高不高于42英寸(106.6厘米)和体重少于35磅(15.9公斤)的小孩被支架撑着进行巡游,除了扮演历史人物和中国神话传说人物、虚构人物外,还会紧贴时事扮演现代人物,讽喻现实。
盂兰胜会则在七月十五中元节于香港市中心的中环举办。盂兰胜会的会场会搭起数座竹棚,以长竹挂起灯笼的幡,作为引路灯,让孤魂野鬼前来享受贡品宴席。盂兰胜会上非常重要的是要唱戏以酬神,因此会有戏棚,上演各种剧目的神功戏(即以大戏做功德),免费供市民欣赏。
为何香港这样一个表面极其西化的城市保存了如此丰富深厚的民俗传统?对此,李明洁引用了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蔡志祥的研究,指出在香港的许多社区,节日与仪式具有酬神与超幽的功能。这类集体性和周期性神诞节庆活动,是集中反映居民生活面貌文化形态,也是地方社会与地域团体组织建构和整合的重要方式。长时段地关注和记录社区酬神与超幽的文化传统,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历史及生活环境的关系。
香港作为一个高度现代化的大都市,拥有如此丰富的民俗活动是否矛盾?对于这个问题,李明洁认为,越是大城市,对不同的风俗习惯的接纳度越高,越是包容和开放。大城市总是有来自各地的移民,移民将自己的文化带入这个城市,用民俗节日来为漂泊异乡的自己增强身份认同,也为城市染上了缤纷的色彩。香港如此,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都是如此。“所以当我们在上海看到这样的情况的时候,我们应该为它感到骄傲。它呈现了一个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包容。”李明洁说。
“建投读书会·澎湃北外滩”第十二季(2023年11月4日-2024年2月25日)作为“读城”系列的延续,以“明珠共潮”为主题,讲述香港、广州、泉州、台北(都会区)、青岛、天津,6座与上海同为“海上明珠”的中国沿海城市。本季讲述的是海与城的互构,展现的是沿海城市的南来北往、东西交融、众星连珠、潮生万物。
“建投读书会·澎湃北外滩”由上海市虹口区委宣传部、上海市虹口区文化和旅游局、中国建投集团建投书局、澎湃新闻共同打造,是一个深耕在地文化的高品质读书会品牌。自2017年至今,推出了“上海”“大师”“江南”“读城”四大主题,十二季系列读书会,并汇编出版了《上海纪》《江南纪》。从地理变迁、考古发现、风土人情、商业经济等多元视角,将高品质、有深度的人文思想注入北外滩这块历史悠久且充满新生能量的滨江水岸。
本文 htmlit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0517w.org/news/6239.html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