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菜种植前景(逐渐火爆起来的野菜,却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农民为啥不发展种植?)
每年的三月底至四月初的这个间隙,皖北的很多农村,就有大量榆钱儿可以采摘了,刚从自家树上折了几枝榆钱儿的鲁高,此时正和母亲一起将榆钱儿捋下,而后去掉杂物,再经过清水浸泡后,就可以制成他最爱吃的榆钱儿馍了。
邻居见此过来讨要,竟被鲁高“残忍”拒绝,鲁高给出的解释是,他哥哥一家远在南方城市工作,每年都错过了榆钱儿上市的季节,所以,今年便早早在电话里嘱咐他,一定要采摘一些寄过去,好让他品尝一下来自家乡的美味。
在农村采摘榆钱儿,看似简单,其实也是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据鲁高介绍,现在的农村,已经很难寻到榆树的身影了,即便在某个村里寻到一棵,如果不早早下手,也是很难抢到的,眼前这些榆钱儿,那可是他用了两包上好的香烟给换来的。
面对鲁高的拒绝,邻居无奈摇头叹息,看来这个季节,她又将错过一道美味的野菜了,望着近在咫尺的榆钱儿,却又感觉离自己无比的遥远。
野菜,真的是一种让人又爱又无奈的时令野生蔬菜,爱的是那种来自大自然里最为纯粹的味道,以及儿时吃野菜那种最为原始的情节。
无奈的是,野菜的季节性太强,加上采摘较为困难,想吃的时候,再去寻找已经错过了最佳季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长环境的不断压缩,消费者对野菜的需求在增长,但野菜的供应却无法满足这种需求,对此,就有城里人提出,既然野菜市场前景广阔,为啥没有人在农村发展野菜种植呢?
对此,作为常年从事农业服务的鲁高介绍,野菜之所以称之为野菜,一旦人工种植,可能就失去了最原始的味道,也就不能称之为野菜了,千百年来,野菜在受欢迎的前提下,之所以没有发展成常规蔬菜,其自身也有不同程度的缺陷。
如马齿苋、蒲公英、紫花地丁、车前草等,本身也具有药用价值,少吃对身体有益,但多吃就有可能起到反作用,即便如此,一些极具特色的野菜,作为新时代的新兴蔬菜,也实现了规模种植,如马齿苋、苋菜、蒲公英等,但依然属于小众蔬菜。
和长在地面上的野菜相比,像榆钱儿这种生长在树上的“空中野菜”,想要实现规模种植则更加困难,因为榆树生长期较长,虽然种植后3年可以结果(榆钱儿),但进入盛果期需要在5年以后,且采摘期相对较短,加上纯粹依靠人工采摘,采摘费用也是一道迈不过去的坎儿。
榆树作为农村传统树种,由于木质密度较大,是制作家具、农具的主要树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榆树的树木也失去了用武之地,加上生长缓慢,在农村遭到了被淘汰的命运,如果仅仅为采摘榆钱儿而规模种植榆树,除非能卖出足够高的价格,或者榆树的树木能寻找到新的市场定位,否则就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想法而已。
如今在城市的部分超市,也能见到榆钱儿的身影,价格定位通常在9元/斤左右,这样的价格,明显支撑不了榆钱儿规模种植的成本,更不用谈利润了。
既然没有规模种植的可能,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原本就稀少的榆树,将很可能面临淘汰的风险,和榆树有同样命运的,还有洋槐树和楮树(构树),在当地农村,榆钱儿、洋槐花和楮不就可是生长在树上的三大野菜,被农村人誉为春季三鲜。
如果不加以保护,在无法大规模种植的前提下,被农村彻底“抛弃”,也是有可能的事情,到那时,再想吃到这种美味的野菜,也只能在想象中品味了,对此,你认为呢?
本文 htmlit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0517w.org/news/25925.html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