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灵(水稻稻瘟病防治主流药剂简介)

admin 阅读:103 2024-10-30 03:29:18 评论:0

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根据受害的时间和部位不同,可以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谷粒瘟等,其中以叶瘟和穗颈瘟最常见,危害损失最大,据统计穗瘟造成的损失流行年份一般减产20%~50%,严重时甚至绝收。目前稻瘟病在全国水稻各稻区发生程度均呈上升趋势。生产上防治稻瘟病的药剂不少,今天就详细介绍几种目前常用的高效药剂。


1、三环唑


三环唑可以说在水稻稻瘟病防控中无人不晓的药剂,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推广使用,一直到现在,效果温度,价格便宜,虽使用多年,目前并未出现大面积产生抗性的报道,仍是防控稻瘟病不可或缺的品种之一。


三环唑主要是通过抑制稻瘟病菌的黑色素生物合成而阻止病菌侵入,属于保护性三唑类杀菌剂。内吸性强,这是三环唑的优势,喷药后能迅速被水稻茎、叶吸收,并输送到根及稻株未着药部位,而有效阻止病菌侵入;同时抗雨水冲刷能力强,喷药一小时后遇雨不影响防效,不需补喷。


三环唑的优点是预防保护效果好,缺点是无明显的治疗作用,对已入侵病菌无铲除作用。所以用三环唑主要是预防稻瘟病,特别对穗颈瘟的预防早期用药十分重要,我们一般在破口初期用药,起到保护作用,一旦有叶瘟,穗颈瘟等病斑出现,这个时候就不要单用三环唑,一般要配合稻清,稻瘟酰胺稻瘟灵等一起使用,起到保护带治疗的效果。但要注意的是三环唑为预防型药剂,多次高浓度使用会有枯叶、枯尖,不闭颖等副作用。


稻瘟病急性病斑


2.稻瘟酰胺


稻瘟酰胺又名氰菌胺,属苯氧酰胺类杀菌剂,由Shell公司研制,巴斯夫和日本农药公司共同开发,属于黑色素生物合成抑制剂(MBI),稻瘟酰胺会导致病菌穿透和侵入水稻体内的能力丧失,从而保护水稻免受病菌侵染危害。与三环唑、稻瘟灵、春雷霉素等无交互抗性。


稻瘟酰胺具有良好的内吸性,有治疗效果和保护作用,持效期长,耐雨水冲刷,对新生叶片也有很好的保护效果。尤其适用于南方多雨稻区的使用。即水稻发病后施药仍具有防治效果,保护期长达40天。


3.稻瘟灵


稻瘟灵为二硫杂环戊烷类杀菌剂,在我国已有40年以上的使用历史。主要抑制稻瘟病菌丝的形成,使病菌不能侵入,对已侵入的病菌丝能使其死亡,抑制病斑上分生孢子的形成,内吸性强,而且能双向传导,水稻叶片吸收的药液能输到施药后长出的新叶片内,稻根吸收的药剂能输导到叶片和穗轴部分,起到预防与治疗作用。


但据监测,部分地区的稻瘟病病菌已对稻瘟灵产生较强抗药性,在病菌对该药抗性强的地区,宜换用其他药防治。稻瘟灵为治疗型药剂,多次高浓度使用会有枯叶、枯尖等副作用。


4.春雷霉素


春雷霉素属于农用抗菌素,具有较强的内吸渗透性,主要通过干扰氨基酸的代谢酯酶系统,从而破坏蛋白质的合成,抑制菌丝的生长和造成细胞颗粒化,使病原菌失去繁殖和侵染能力,从而达到杀死病原菌防治病害的目的,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春雷霉素毕竟属于生物类杀菌剂,遇紫外线、碱性环境易分解,施药后短时间内遇中到大雨时,防效会明显下降,稳定性较差,要储存在阴凉干燥处。防治稻瘟病时,应抓住发病初期用药。


5. 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


这个算是这两年效果比较显著防控稻瘟病的药剂。本身吡唑醚菌酯是德国巴斯夫公司于1993年开发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通过抑制线粒体呼吸作用,使线粒体不能产生和提供细胞正常代谢所需要的能量而导致真菌细胞死亡。


由于吡唑醚菌酯化合物本身特性对鱼类等水生生物毒性较高,直接施用含吡唑醚菌酯的常规剂型制剂对水生生物有较高的风险,所以巴斯夫一直未将常规剂型登记用于水稻田使用,随着生产需要,2016年新推出的稻清,是将吡唑醚菌酯剂型制作成微囊悬浮剂,这种技术可确保雾滴在水稻叶片上蒸发后可以迅速释放,而少量落入稻田水中的微胶囊将保持完整并沉入底泥,与底泥结合,最终被降解,降低其对水生生物的危害。


稻清是唯一获准在水稻登记的吡唑醚菌酯产品,据研究稻清不但能防治稻瘟病,还可以通过调节植物生理效应改善水稻植株长势,增强水稻生命力,提高水稻抗逆性


本文 htmlit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0517w.org/news/29236.html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发表评论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